当前位置:新闻资讯

国际期货招商|稳定市场,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的重要举措

发布日期:2024-12-15 10:46:14 访问次数:27

一、背景与会议情况

2024年,全球经济格局在历经多年的风云变幻后,依然处于一种复杂且微妙的状态。国际政治局势的波动、贸易关系的不断调整以及各种突发的全球性事件,如气候变化带来的自然灾害影响着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路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经济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与机遇。一方面,中国在持续推动经济结构转型,从传统产业向高端制造业、绿色产业、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领域迈进,这一过程需要稳定且健康的金融环境来支撑创新和产业升级。另一方面,中国的资本市场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其稳定性和发展活力不仅关系到国内企业的融资与发展,也影响着全球投资者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12月14日这一天,在中国的金融领域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中国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主持召开了党委(扩大)会议。这个会议在证监会的工作部署和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进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在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下,证监会的工作决策直接影响着股市、楼市等重要经济领域的走向,进而对整个国民经济产生连锁反应。

此次会议的核心任务之一是传达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犹如一盏明灯,为全国各个经济部门指引着方向。它对宏观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方向、国内外经济关系等多方面做出了全面的部署。而证监会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监管机构,必须深入理解并贯彻中央的决策精神,才能在资本市场的监管和发展中找准方向。

同时,会议还要结合全国金融系统工作会议要求开展工作。全国金融系统工作会议是从整个金融体系的角度出发,对银行、证券、保险等各个金融领域进行统筹规划的重要会议。在金融系统各部分相互关联日益紧密的当下,证监会的工作不能孤立进行,必须与其他金融领域的工作协同配合。

在这样的双重要求下,证监会要研究部署系统贯彻落实工作。其中,特别强调坚决落实“稳住楼市股市”重要要求。股市和楼市在中国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股市是企业融资的重要平台,也是广大投资者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渠道,其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众多企业的发展和数以亿计投资者的财富状况。而楼市则不仅关乎居民的居住需求,还与上下游众多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如建筑、建材、家电等。稳定楼市股市对于维护经济稳定、保障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外,抓好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工作也是此次会议强调的多项任务中的关键部分。中长期资金的入市能够为资本市场带来稳定的资金来源,优化市场的资金结构,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活力,有助于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二、落实“稳住楼市股市”要求相关举措

(一)维护市场稳定方面

1. 加强监测监管

在当今全球化和金融创新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融市场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不断增加。中国的资本市场,无论是规模还是交易活跃度都在不断攀升,吸引了来自国内外众多投资者的参与。与此同时,随着金融科技的广泛应用,市场交易方式也日益多样化,这既为市场带来了活力,也带来了新的风险挑战。

提升市场监测、预警和应对的前瞻性、主动性成为了维护市场稳定的关键环节。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仅仅依靠事后的监管措施是远远不够的。例如,在过去的一些市场波动事件中,由于缺乏足够的前瞻性监测,当市场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时才被发现,这时候采取措施往往已经对市场造成了较大的冲击。所以,现在必须提前预判市场可能出现的风险因素,像宏观经济数据的变化趋势、国际资本流动方向、行业板块的异常波动等。通过建立更为先进和完善的监测体系,运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算法等技术手段,从海量的市场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及时发现市场中的潜在风险。

加强境内外、场内外、期现货联动监管也是当务之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境内市场与境外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资本的流入流出、国外金融市场的波动都会对中国市场产生影响。例如,一些国际大型投资机构的投资策略调整可能会引发跨境资金的流动,从而影响国内股市的走势。在场内外市场方面,场内市场交易规范透明,而场外市场由于交易相对灵活,存在一定的监管难度。期现货市场更是相互关联,期货市场的价格波动往往会传导至现货市场,反之亦然。如果对这些联动关系缺乏有效的监管,就容易出现监管套利、市场操纵等问题。因此,必须建立起跨市场、跨领域的监管协调机制,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协同,全方位地防范市场风险。

加强对融资融券、场外衍生品、量化交易等的针对性监测监管同样重要。融资融券业务在为投资者提供杠杆交易机会的同时,也放大了市场风险。如果市场走势与投资者预期相反,融资融券可能会导致投资者的损失成倍放大,甚至引发连锁的平仓风险,进而影响整个市场的稳定。场外衍生品市场由于交易结构复杂、透明度较低,容易滋生各种风险。量化交易凭借高速的算法和大量的数据进行交易决策,在市场中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加。虽然它在提高市场流动性方面有一定作用,但也可能引发市场的异常波动,如高频交易中的算法错误可能瞬间引发大规模的交易指令,造成市场价格的剧烈波动。所以,针对这些特定的业务和交易类型,需要制定专门的监测监管规则,规范其操作流程,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

2. 政策工具运用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政策工具是政府调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货币政策在稳定资本市场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加快落实增量政策是应对市场变化的迫切需求。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原有的政策体系可能无法完全满足市场的需求。增量政策的出台能够为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例如针对新兴产业的特殊融资政策、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政策等。

持续用好稳市货币政策工具是维护资本市场稳定的重要举措。例如,公开市场操作中的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工具可以调节市场的资金供求关系。当市场资金紧张时,央行通过这些工具向市场投放资金,增加市场的流动性,稳定市场利率。反之,当市场资金过于充裕时,可以适当回笼资金,防止通货膨胀和资产泡沫的形成。再如,准备金率的调整也对资本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降低准备金率意味着商业银行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放贷和投资,这部分资金可能会流入资本市场,从而推动股市、债市等的上涨。

加强和改善市场预期管理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市场预期就像一把双刃剑,积极的预期能够推动市场向上发展,而消极的预期则可能引发市场的恐慌性下跌。在过去的一些市场波动中,由于市场预期的突然转变,投资者纷纷抛售资产,导致市场出现踩踏现象。所以,监管部门需要通过多种方式来引导市场预期。例如,及时发布准确的经济数据和政策解读,让投资者对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走向有清晰的认识。通过举办投资者教育活动,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和理性投资能力,避免盲目跟风操作。

着力稳资金、稳杠杆、稳预期,切实维护资本市场稳定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稳资金就是要确保市场有足够的资金供应,这既需要货币政策的支持,也需要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稳杠杆则是要合理控制市场的杠杆水平,避免过高的杠杆引发系统性风险。杠杆在放大收益的同时也成倍放大了风险,在2015年的股市异常波动中,过高的杠杆就是重要原因之一。稳预期则是要通过多种手段建立起市场参与者对市场稳定发展的信心,让投资者相信市场在监管部门的有效监管下能够健康运行。

(二)服务经济回升向好方面

1. 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

随着全球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新质生产力涵盖了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众多前沿领域。这些领域的企业往往具有高创新性、高成长性的特点,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研发风险和资金需求。

增强发行上市制度包容性、适应性是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环节。传统的发行上市制度在面对这些新兴产业企业时,可能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例如,一些新质生产力企业在发展初期可能没有稳定的盈利,但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如果按照传统的盈利指标来衡量,这些企业可能无法满足上市条件。所以,需要对发行上市制度进行改革,引入更多元化的衡量指标,如研发投入强度、技术创新能力、市场前景等。这样可以让更多具有创新能力但尚未盈利的新质生产力企业有机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加速其发展进程。

鼓励以产业整合升级为目的的并购重组也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有效途径。在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之间的并购重组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集中度。例如,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一些企业在电池技术方面具有优势,而另一些企业在整车制造和销售渠道方面更为擅长。通过并购重组,这些企业可以整合各自的优势资源,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并购重组也有助于企业快速进入新的业务领域,拓展市场份额,实现规模经济和协同效应。

培育壮大耐心资本对于新质生产力的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耐心资本是指那些愿意长期投资、对短期波动有较高容忍度的资本,如长期投资基金、战略投资者等。新质生产力企业的发展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从研发到产业化再到盈利可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耐心资本能够为这些企业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陪伴企业度过发展的艰难阶段。而且,耐心资本还可以凭借其丰富的资源和经验,为企业提供战略指导、技术合作等增值服务,助力企业成长。

2. 精准支持投资消费

在当前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投资和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两架马车。然而,不同类型的企业在投资和消费需求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需要更加精准有力地支持扩投资促消费。

健全覆盖各类企业发展需求的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是实现精准支持的重要手段。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它们可能更倾向于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进行大规模融资,以支持其重大项目的投资建设。例如,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企业需要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来建设高速公路、铁路等项目。而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它们可能更需要一些灵活的融资方式,如股权融资、短期债券、期货套期保值等。通过建立健全涵盖股票、债券、期货等多种金融产品的服务体系,可以满足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企业的多样化融资需求,促进企业的投资和发展。

同时,股债期产品和服务体系的完善也有助于促进消费。例如,一些消费金融公司可以通过发行债券来筹集资金,然后向消费者提供消费信贷,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在房地产市场中,住房公积金债券的发行可以为住房公积金的运作提供更多资金,从而支持居民的购房需求。此外,期货市场中的一些农产品期货品种可以为农民提供价格风险管理工具,稳定农产品价格,保障农民收入,进而促进农村消费市场的繁荣。

3. 夯实上市公司质量基础

上市公司是资本市场的基石,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夯实上市公司质量这个微观基础显得尤为重要。

推动改善公司治理和价值创造能力是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核心内容。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保障股东的权益,提高公司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例如,建立健全独立董事制度可以加强对公司管理层的监督,防止内部人控制问题。同时,提高公司的价值创造能力也是关键所在。上市公司需要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高核心竞争力,通过创新产品和服务、降低成本等方式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市场价值。

督促落实市值管理责任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项重要任务。市值管理不仅仅是追求股价的上涨,而是要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有效的经营管理、积极的投资者关系管理等多种手段,实现公司市值与内在价值的匹配。例如,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及时披露公司的经营信息,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从而稳定公司的市值。

加强上市公司常态化走访是监管部门提升上市公司质量的有效措施。通过走访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可以深入了解公司的经营状况、发展战略、存在的问题等。例如,在走访过程中发现公司存在财务风险隐患,监管部门可以及时提出整改建议,帮助公司防范风险。同时,走访也有助于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增强上市公司对监管政策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也是夯实上市公司质量基础的重要方面。上市公司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困难,如资金紧张、市场竞争压力大、技术研发瓶颈等。监管部门可以通过协调金融机构为上市公司提供融资支持,组织行业专家为上市公司提供技术咨询等方式,帮助上市公司解决实际困难,促进其健康发展。

4. 推进债券市场建设

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融资需求日益多样化,加快推进多层次债券市场建设成为必然要求。

多层次债券市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企业的合理债券融资需求。大型优质企业可以在交易所债券市场或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高等级债券,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大量资金。例如,国有大型企业可以发行国债、政策性金融债等,这些债券信用等级高,受到广大投资者的青睐。而对于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企业来说,它们可以在区域性债券市场或专门的中小企业债券市场发行债券。这些债券市场可以根据企业的特点制定更为灵活的发行规则,虽然债券的信用等级可能相对较低,但可以为企业提供必要的融资渠道。

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是债券市场建设的最终目标。债券市场通过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促进企业的投资和扩大再生产,从而带动整个实体经济的发展。例如,企业通过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后,可以用于购买新的设备、建设新的厂房、进行技术研发等。同时,债券市场的发展也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的配置,将社会闲置资金引导到最需要的实体经济领域,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行效率。

(三)提升监管效能方面

1. 监管措施

在现代资本市场中,监管效能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监管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因此需要不断改进监管措施。

坚决落实监管长牙带刺、有棱有角,突出惩、防、治并举,维护市场三公是监管工作的基本原则。在过去的市场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违法违规行为,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虚假信息披露等,这些行为严重损害了市场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只有让监管长牙带刺,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惩处,才能形成有效的威慑力。例如,加大对内幕交易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企图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取利益的人望而却步。

同时,防范也是监管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市场准入管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可以在源头上防范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例如,在市场准入方面,对拟上市公司进行严格的审核,确保其具备良好的经营状况、合规的财务报表等条件。在信息披露方面,要求上市公司及时、准确、完整地披露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重大事项等信息,让投资者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治理则是在发现问题后的解决措施。当市场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或系统性风险时,监管部门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例如,对存在问题的上市公司进行整顿,要求其整改违规行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于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可以通过调整货币政策、加强市场协调等方式来化解风险。

用好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增强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穿透力,提升四早特别是早识别能力是提高监管效能的重要技术支撑。

  • Q:3998897358
  • 3998897358
  • 香港干諾道西118號

工作时间

早9:00 - 晚23:00

周六日休息

Q:3998897358